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
内容简介: 一、《余杭纪检监察志》是《余杭县纪检志》续编,上溯1986年1月1日,下限2002年12月31日。 二、本志由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领导体制、廉洁自律、执纪查案、行政监察、自身建设、纪检监察风采、文录(向7—11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等六章二十节组成。
编纂人员:俞洪法 , 朱永艮 , 施光珠
编纂单位:中共杭州市余杭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 杭州市余杭区监察局
内容时限:1986-2002
出版时间:2003年
目录
封面
余杭纪检监察志
《余杭纪检监察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及编纂人员
序言
凡例
题词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领导体制
第二章 廉洁自律
第三章 执纪查案
第四章 行政监察
第五章 自身建设
第六章 纪检监察风采
文录 向七至十一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后记
版权
· 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 2003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余杭区纪委、监察机关十七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该书以时间为轴、事件为线、制度为纲,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余杭纪检监察工作的形成、发展与创新历程。从制度建设的完善、纪检队伍的成长、典型案例的剖析到廉政文化的传播,该志书不仅是一部纪实性的政治文献,更是一面反映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镜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纪检体制的建设与演进”、“反腐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廉政文化与社会影响”进行系统阐述,力图展现该志书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从而揭示余杭纪检监察事业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与制度支撑。
1、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
《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的编纂背景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日益重视,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相继建立或恢复机构。余杭作为杭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于1986年正式启动纪检监察工作的系统化建设,为后来的志书编纂奠定了基础。
该志书的编纂始于上世纪末,历时数年,于2003年正式出版。编纂者严格遵循“以史为鉴、存真立信”的原则,广泛搜集档案、文件、会议记录与人物口述资料,使史料体系完整、内容翔实。通过分阶段、分专题、分层次的整理与研究,志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叙述脉络。
编纂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料保存,更在于为后续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志书的出版恰逢余杭区行政体制调整与经济腾飞的重要时期,因此它既是历史总结,又是新时代政治清廉建设的思想指南。
2、纪检体制的建设与演进
在1986年至2002年期间,余杭纪检监察体制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制度化、规范化的演进过程。早期的纪检工作多以案件查处和纪律教育为主,组织体系相对简单,但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逐步拓展,形成了集监督、执纪、问责为一体的工作格局。
机构设置的不断完善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志书详细记录了区纪委机关内设部门的调整历程,如监察室、案件审理室、宣教室的设立,使纪检监察工作形成了专业分工与协调运行的机制。同时,乡镇级纪检机构的设立与完善,也让监督网络延伸至基层,确保党纪国法的贯彻落实。
此外,该志书还重点记录了制度创新的实践,例如建立信访举报机制、落实“一案双查”制度、推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为余杭区纪检监察体系注入了制度活力,也为后来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3、反腐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
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余杭纪检监察志》用大量篇幅记录了反腐实践与典型案例,真实反映了该时期余杭纪检机关敢于担当、秉公执纪的精神风貌。从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到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反腐倡廉成为推动政治生态净化的重要力量。
典型案例的剖析,是志书的一大亮点。书中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既包括经济领域的违纪行为,也涵盖基层治理中的权力滥用问题。通过对案件发生原因、查处过程和整改措施的系统分析,志书呈现出反腐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更为重要的是,志书在总结反腐经验的同时,也反思了制度漏洞与监督盲区。例如,一些早期案件暴露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等问题。正是通过这些教训的总结,余杭纪检机关逐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实现了从“被动查处”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4、廉政文化与社会影响
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滋养。《余杭纪检监察志》充分展现了该时期余杭在廉政教育与文化建设方面的丰富实践。书中记录了区纪委联合宣传、教育、文艺等部门开展的“廉政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使廉洁理念深入人心。
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塑造。志书多次强调“以文化人、以廉润心”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廉政文艺汇演、设立廉政文化长廊、推行“清风余杭”系列活动,构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样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干部自律与群众监督的良性互动。
此外,廉政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志书的重要论述之一。它指出,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引导下,企业经营者、村级干部乃至普通群众都逐渐形成了崇廉尚洁的社会共识。这种价值导向,成为推动地方政治文明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总结:
《余杭纪检监察志(1986.1—2002.12)》不仅是一本地方纪检史志,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基层政治治理与廉政建设进程的重要文献。它以纪实笔法记录了余杭区纪检监察事业的发展轨迹,系统展示了从制度建设到文化传播的全过程。这部志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存,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从宏观角度看,该志书为后来的纪检监察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从微观层面看,它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和制度演进过程,展示了政治清明与社会正气的生成路径。作为一部凝聚了时代精神的史志,《余杭纪检监察志》在推动余杭政治文明建设、塑造清廉文化方面,发挥了深远而持久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