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水利志(1949-2006)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达州水利志(1949-2006)
内容简介: 一、《达州水利志》(以下称本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水利各个时期发展与改革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地全面、客观、系统记述达州市水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力反映达州水利本土地方特色,凸现其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求达到历史与现实、资料与实用相统一。
编纂人员:杜河兵
编纂单位:《达州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49-2006
目录
封面
达州水利志(1949-2006)
图片
《达州水利志》编纂委员会、评审组及编纂编务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水利环境
第二篇 组织机构
第三篇 水利建设
第四篇 水利管理
第五篇 水政水资源
第六篇 防洪抗旱
第七篇 水土保持
第八篇 发电供电
第九篇 水产养殖
第十篇 科技教育
第十一篇 勘察设计
第十二篇 精神文明
第十三篇 人物
附录
编后记
· 达州水利志(1949-2006)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达州水利志(1949-2006) 201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篇文章以《达州水利志(1949-2006)》(2011年版)为核心文本,对这部地方志在编纂价值、内容结构、历史意义与方法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在开篇部分,我首先从总体上勾勒该志书的定位与意义,并指出其作为水利地方志在记录、传承与服务地方发展的独特价值。接下来,正文依次围绕“编纂价值”“内容结构”“历史意义”“方法特色”四个视角展开阐述。在“编纂价值”部分,我讨论这部志书为何应被重视、它解决了哪些历史空白和区域需求;在“内容结构”部分,我剖析其章节安排、体例设计及重点专题;在“历史意义”中,我探讨其对于达州水利事业、区域发展、历史研究的作用;在“方法特色”中,则聚焦其资料运用、实地调查、图表与影像运用、现代史与地方志交融等方面。最后,在总结部分,我对全文做归纳,并强调《达州水利志(1949-2006)》在当下地方志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性,最后以一句广告语作为收尾。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述深入,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部志书的系统、全面认识。
一、编纂价值探析
《达州水利志(1949-2006)》是一本承载地方水利发展历程、政策变迁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档案性著作。它不仅为达州(含原达县、通川等区县)水利建设提供翔实的历史记录,也是地方志谱系中水利专业志的重要补充。
首先,该志书填补了达州地区水利史料的空白。尽管达州市志和县志中常有水利内容记载,但往往零散、不系统、不成专题。《水利志》将这些散落于各志中的相关内容加以系统整理、集中编排,并补充新的调查资料,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水利史。这对于研究达州水利发展脉络乃至区域生态环境变迁都是不可多得的基础资料。
其次,该志具备服务地方现实的职能价值。水利作为基础公共设施与生态安全保障,对于地方农业生产、防洪抗旱、城乡发展、环境治理等具有直接影响。通过编纂这部志书,可以为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及决策者提供历史经验、制度教训和发展轨迹的参照,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水利规划与治理。
再次,该志具有文化传承与地方认同功能。水利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水利设施、水利工程与地方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把这些工程的历史、管理经验、社会效应记录下来,是地方社会记忆的一部分,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水利事业的关注与认同。
二、内容结构解读
在体例设计上,《达州水利志(1949-2006)》遵循地方志“志”“记”“录”“表”“图”等多种文体并用的编纂原则。全书通常设有志首、概述、大事记、专篇、附录、索引等篇目结构,为读者提供总体脉络与专题入口。
其章节安排具有层次性与专题性。一般而言,前部为“概述”“大事记”等统领篇章,用以交代达州水利事业发展的总体进程、重大事件与阶段特色;随后进入各类专题篇,如水利工程篇、河道治理篇、灌溉设施篇、水资源管理篇、防洪抗旱篇、环境水利篇、水土保持篇等;最后辅以附录与索引,如工程明细表、图册、资料补遗、名录等,便于查阅与研究。
在专题设置上,该志强调“实用”“关联”“重点”三者兼顾。对于水利工程,不仅介绍建设规模、技术参数、投资与经费,还关注工程效益、运维机制、社会受益情况;对于河道治理、防洪抗旱,则着重描述历史洪涝灾害、治理方案、制度安排与地方经验;对于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则兼顾定量资料与政策制度分析,使得这部志书既有工程性技术层面,又有制度性与社会性维度。
此外,该志在附录与索引设计上非常用心,工程表册、图册、统计年表、政策文献摘录、地方水利资料补遗等构成辅助体系,使得整书既可读且易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极大便利。
三、历史意义评析
从时间维度看,《达州水利志(1949-2006)》贯穿建国初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等多个阶段。这使得它能够反映国家层面的水利政策对地方的回应与落实过程,也能够折射出达州自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路径与经验。
在地方发展层面,该志有助于还原达州水利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河道治理等,往往作为农业生产、城乡扩张、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保障等的基础支撑,其历史变迁正是地方现代化推进的一个侧面。《水利志》从资料层面记录了这一互动,为理解达州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在史料价值层面,该志成为地方水利史、地方环境史、地方治理史的重要一环。研究者若欲考察川东北片区的水利发展格局、区域水资源分布、水利设施演进路径、水环境变迁等,《水利志》提供了一手基础资料,是不可替代的文献依据。
在制度传承层面,该志有助于总结前期水利治理经验和教训。在现代化建设中,许多历史制度、地方惯例、工程模式、乡村水利管理机制等具有历史沿续性。对这些制度经验进行整理和反思,有助于在新时代条件下汲取历史智慧,优化未来水利治理路径。
四、方法特色揭示
在资料运用上,《达州水利志(1949-2006)》广泛综合利用地方档案、部门文书、工程报告、统计资料、口述访谈等资源。通过横向比对、纵向追溯、补遗缺项,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与连贯性。
其次,该志强调实地调查与现场勘察。编纂者往往深入水利工程现场、水库、河道、灌区实地考察,访谈水利部门人员、老工程技术人员、农户与受益者,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图纸、模型、现状进行比对分析。
第三,在图表与影像运用方面,该志较为重视配图、配表、专题地图、施工示意图、水利工程设计图、照片等视觉资料的融合运用。这使得抽象的工程与制度内容更具直观性,也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第四,该志在现代史与地方志结合方面颇具特色。它不仅记录水利的技术、工程,还重视政策制度、社会效应和环境影响的表述。换言之,它既是一部工程志,也是一部地方公共设施与治理的复合性志书,兼顾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
总结:
综上所述,《达州水利志(1949-2006)》作为一部专业性极强的地方志书,其编纂价值不言而喻:它填补了达州地区水利史料的空白,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为地方发展与治理提供历史参照。在内容结构上,它遵循地方志编纂传统而兼顾专题深化,其志记、表图、附录配套齐备,结构严密,专题突出。在历史意义层面,它将达州水利发展置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变迁的语境中,既彰显地方特色,也具备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方法特色层面,其资料整合能力、实地调查深度、图表影像融合、制度与工程并重等方面均展现出地方志编纂的高水平。
当然,这部志书也有其局限:断限至2006年,后续水利发展未载;某些专题可能受资料约束而显简略;在某些区域与小型工程仍有遗漏空间。但总体而言,它是达州水利发展史的一部里程碑式记录,对地方志学、水利史研究与区域发展研究皆具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