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垸农场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人民大垸农场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人民大垸农场发展的历史以及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与现状。
编纂人员:余轸 , 陈国孝
编纂单位:人民大垸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87
出版时间:1988年
目录
封面
人民大垸农场志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卷一概述
卷二地理环境
卷三垦殖建设
卷四农业
卷五工业
卷六第三产业
卷七企业管理
卷八党政群团
卷九科教文卫
卷十人物名录
卷十一杂记
卷十二大事记
编纂始末
《人民大垞农场志》编纂委员会名单
版权页
· 人民大垸农场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人民大垸农场志 198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人民大垸农场志(1988年版)》是记录湖北江汉平原重要国营农场之一——人民大垸农场发展历程的志书性文献。该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详实的史料记录和鲜明的时代印记,系统展现了农场自建场以来在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全貌。本文将从农场的历史沿革、经济结构与发展、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以及农场精神与时代意义四个方面,对《人民大垸农场志(1988年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农垦事业史中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回顾这部志书,我们不仅能够重温改革开放前后农场制度的嬗变,还能看到基层社会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的探索与实践。这部志书既是地方志体裁的典范之作,也是人民奋斗与时代进步的生动注脚。
1、历史沿革与农场创设背景
人民大垸农场的建立,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生产体系的重构。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土地改革和农垦政策的推行,江汉平原被选定为重点开发区域之一。人民大垸农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志书中详细记录了农场初期的选址、规划与建设过程,展现了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的结合。
在建场初期,农场面临着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劳动力短缺等困难。志书记载,第一批农垦职工以“开荒建业、不畏艰难”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开垦了大片荒地,为农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人民大垸,是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到1960年代,随着机械化与水利化的推进,农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志书中通过年表、统计数据和人物事迹,展现了农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制度演变与经济形态的变化,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与史料价值。
2、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变迁
《人民大垸农场志(1988年版)》在经济部分的记述,尤为详实。志书通过章节的编排,系统总结了农场从单一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从水稻、棉花的主导,到畜牧、水产、林业的综合开发,农场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大垸农场以国家指令性生产为主,产品主要用于上交国家。志书指出,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集体性。随着1978年后改革政策的实施,农场逐步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活力被极大激发,农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志书中的经济统计资料展示了1980年代农场的经济成果: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农副业产值显著增长,机械化率超过80%。这些成就,不仅反映出农场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下的灵活适应能力,也证明了科学管理与制度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社会生活与文化建设发展
人民大垸农场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共同体。《人民大垸农场志》对农场社会生活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农垦职工的日常世界。志书中提到,农场逐步形成了包括学校、医院、文化站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农垦区逐渐具备了“准城市化”特征。
文化建设方面,志书着重记录了农场文艺队、业余剧团以及广播站的活动,这些文化载体成为连接职工精神生活的重要纽带。每逢节庆,农场举办的文艺汇演与劳动竞赛,使文化与劳动精神相融合,塑造了独特的农垦文化氛围。
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到1980年代中期,农场已拥有多所中小学及职业培训机构,普及了基础教育与农技教育。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使农场职工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志书中通过数据与人物事迹记录了这种社会进步的历程。
4、农场精神与时代价值传承
《人民大垸农场志(1988年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书中多次提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农垦精神,这种精神在农场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灵魂支撑的作用。它既体现了农场职工的奋斗品格,也映照出国家农业建设的集体理想。
改革开放后,农场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志书记录了青年职工科技创新、妇女参与管理、老一代垦荒者传帮带的感人事迹,显示出农垦群体在新时期中保持进取与责任的精神风貌。这些内容让农场志不只是史料,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心理史。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人民大垸农场的经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志书的编纂者以扎实的史学态度与现实关怀,使这部作品超越了地方文献的局限,成为研究中国农垦制度与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参考文本。
总结:
综上所述,《人民大垸农场志(1988年版)》以纪实性、系统性与思想性著称,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精神象征意义的志书。它以丰富的资料展示了农场从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全貌,既反映了国家政策的轨迹,也折射出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毅力。
这部志书不仅是对农垦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农场精神的凝练与传承。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泥土与汗水的故事,更是一代代垦荒者以双手开辟未来的壮丽史诗。它让读者在历史的回望中,感受到时代的力量与人心的温度。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