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
【作者】:锦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时间】:1991
【页数】:615
【ISBN】:7561015283
概述
第一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设置
第二节 各时期教育领导人员更迭
一、锦州府师官表
二、锦州市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三、北镇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四、黑山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五、锦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六、义县师官表
七、义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八、锦西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九、兴城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绥中县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一、古塔区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二、凌河区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三、太和区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四、南票区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十五、葫芦岛区历年教育机构主管人表
第三节 党团群众组织
一、锦州解放前学校中的各种组织
二、锦州解放后教育部门的各种组织
第四节 市教育局直属机构
第二章 学前教育
第一节 园(所)设置
第二节 园(所)管理
第三节 保教工作
第四节 保教队伍
第五节 经费与教学设施
附:幼儿园简介
朝鲜儿童爱育院
锦州市古塔区第一幼儿园
义县幼儿园
锦州铁合金厂幼儿园
黑山县李屯乡小新村幼儿园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一、清末初等教育
二、民国时期初等教育
三、伪满时期初等教育
四、国民党统治时期初等教育
五、解放后的初等教育
附:1949—1985年锦州市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学制
第三节 课程设置及教学
第四节 教师队伍
一、教师配备
二、教师培训
三、教师待遇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一、解放前各历史时期的思想教育
二、解放后思想品德教育
第六节 体育卫生
一、解放前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卫生
二、解放后学校体育卫生
第七节 改革
一、建国前的改革
二、建国后的改革
第八节 经费与教学设施
一、经费
二、教学设施
第九节 勤工俭学
附:小学校简介
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
锦州市实验小学
兴城南一小学
第四章 普通中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与学制
一、学校设置
二、学制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管理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研究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一、解放前各时期对学生的毒化教育
二、解放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体育卫生
第五节 学生
第六节 教师
第七节 勤工俭学
附:中学简介
锦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锦州市锦州中学
锦州市第十九中学
锦州市钢屯中学
第五章 师范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第二节 学制与学生
第三节 课程设置
第四节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
附:1949—1985年锦州市中等师范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师范学校简介:
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伪锦州省立锦州师道学校
锦州市第一师范学校
锦州市第二师范学校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解放前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节 解放后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职业农业中学
附:职业技术学校选介
一、中等专业学校:辽宁省畜牧兽医学校
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
锦州铁路运输学校
渤海船舶工业学校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
辽宁省锦州粮食学校
锦州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锦州市卫生学校
锦州市财会学校
二、技工学校:锦州铁路司机学校
锦西化工机械厂技工学校
锦西化工总厂技工学校
锦州电力技术学校
辽西机械技工学校
东北输油管理局技工学校
锦西炼油厂技工学校
锦州炼油厂技工学校
锦州铁合金厂技工学校
锦州汽车技工学校
三、职业中学:锦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锦州市实验职业高级中学
锦州市财会职业高级中学
义县职业高级中学
北镇县赵屯满族镇职业中学
兴城县职业高级中学
锦州铁路分局职工子弟职业高级中学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简介
一、历史上的高等学校
东北交通大学
伪锦州省锦州医学院
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
锦州大学先修班
辽西师范专科学校
二、现有高等学校
锦州医学院
锦州工学院
锦州师范学院
辽宁商业专科学校
锦州师范专科学校
锦州大学
第八章 特殊教育
第一节 盲聋哑学校
附:兴城县盲聋哑学校
第二节 工读学校
第九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附:农民学校选介
锦西市黄土坎乡下松沟农民夜校
第二节 职工教育
附:锦州市部分大型厂矿、企业职工教育简介
锦州电业局职工教育
锦州铁合金厂职工教育
锦州炼油厂职工教育
锦州纺织厂职工教育
金城造纸厂职工教育
锦州发电厂职工教育
东电三公司职工教育
南票矿务局职工教育
葫芦岛锌厂职工教育
渤海造船厂职工教育
锦西化工总厂职工教育
锦州新生开关厂职工教育
八道壕煤矿职工教育
锦州市女儿河造纸厂职工教育
小东种畜场职工教育
第三节 干部教育
附:职工、干部学校简介
冀察热辽联合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锦州工农干部文化学校
锦州市教育学院
锦州市职工大学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锦州分校
锦州市党政干部自修大学
第十章 教育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略
第二节 人物简介
第三节 人物名录
一、历年获各级各类表奖的先进人物名录
二、历届省、市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名录
三、辽宁省特级教师一览表
四、历次支援西藏、青海教育事业的教师名录
五、辽、金、明、清科举名录
教育大事记
编后
· 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 PDF电子版 | 东北地区 | 县志下载 | 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具体史志资源,从版本与获取、内容结构与特色、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使用方法与局限四个维度展开深入阐述。首先,文章简要介绍该史志在县志下载平台中的定位与流通方式,其次剖析其内部章节设定、编年编目、教育专题内容的设计特色;再次讨论其对于地方教育史、东北史乃至全国教育志研究的价值,以及作为原始资料在历时研究中的独特地位;最后探讨一般读者、研究者如何有效使用该 PDF 版本资源、注意其文字识别、校勘、版权等局限。文末结合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并以一句广告语点题。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从多个角度呈现“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这一史志资源的来龙去脉、学术价值以及现实使用注意事项,为关注东北地方教育史志的读者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解路径。
版本与下载途径
“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 PDF电子版”作为县志下载平台收录的文献,其最初出现在“全国市县教育志目录 PDF 电子版”一类的网络资源列表中,并由若干志书下载类网站(如 xianzhi8)提供链接。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通过这些在线目录,用户可看到该史志条目、编纂单位、页码、文件名称等基本信息,引导读者进入下载或请求服务环节。
在下载过程中,该文献通常以扫描版 PDF 格式呈现,内容保留原始排版、页码及注释页码,有时附带简化说明或目录索引。部分平台为节省传播成本或版权考量,仅提供部分试读页或摘录页。若需整本下载,则往往需通过平台付费、会员或联系管理员获得完整链接。
此外,在地方志或史志聚合网站中,该志书还可能被归入“辽宁省新编地方志”或“地方志资料集”之列,以统一格式整理、按省、按市分类展示,使得用户在辽宁省或东北地区志书集合中较易检索。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6 这种聚合式展示既方便比对,也有助于保障资源保存与备份。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方志网站会在下载须知中明确注明:所提供 PDF 为扫描原件,页码完整,图文清晰,但可能不支持重排或全文检索。用户在下载前应了解该项说明,以免误以为电子版即为可全文搜索版本。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5
内容结构与特色呈现
该志书《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总论 + 年表 + 分志专题 + 校志附录”的编排逻辑。这种结构既照顾整体教育运行的脉络,也保证专题细节的深入展开。在总论部分,通常包括教育沿革、制度、师资等宏观叙述;年表记录重要教育事件;专题部分拆分小学、中学、师范、成人教育等项目;校志附录则补充若干学校建制或校史。
在专题分志中,常见的章节有“学校设置”“师资队伍”“课程科目”“经费与资产”“招生与学籍”“奖励与惩戒”等项,对教育系统中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进行全面阐述。此外,该志书可能设有“教育人物志”“校名录”“毕业生去向”等专题,使得教育史料更具人文维度和追踪价值。
本书还融入编年体和专题体的混合方式。在主干部分使用年代为轴,将1840 年代以来的重要教育制度变更、学校创办、课程改革等按时序排列;在专题章节中则打破年代顺序,从制度层面、专题层面展开横向比较。这种混合方式兼具历史性和专题可读性。
另一方面,该志书在编写手法上具有地方特色:它不仅着眼于大事典型,也常插入具体学校案例、师生口述、地方政策文件摘录等原始史料,使其在宏观叙述之外,也能呈现教育现场“温度”。例如,有关锦州市各校的校志编写、小学教材沿革、教师变迁等局部记述,有助于还原教育实践的细节。
最后,该志书虽以锦州市为中心,但其设定时间跨度很大(1840-1985 年),这使得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的教育历史都得以纳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长时段教育史叙述。这种跨时代的整合是一大特色。
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
从地方教育史研究角度来看,《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是研究锦州地区教育变迁的重要一手资料。它既可以用于追踪地方学校的创办年代、师资构成、课程发展、教育制度变革等,又可作为地方教育与国家教育政策互动的微观见证。通过该志书,研究者可以更好理解东北地区城乡教育差异、师资流动趋势、教材制度演变等问题。
在东北地区史研究中,该教育志有助于补充区域教育历史的空白:锦州位于辽宁西南部,其教育发展既受到省内政策影响,也受边疆区域特色制约,因此其教育史具有典型性。通过研究该志书,可以揭示东北边缘城市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与困境。
此外,从全国教育志研究视野来看,该志书是中国地方教育志体系中的一个具体样本。在比较不同地区教育志的编写体例、内容重点、侧重取舍上,可以反映出各地史志编纂标准化的差异。该志书的编撰经验、用料取舍、史料补充方式,均可为其他地区教育志编纂提供参考。
在方法论层面,该教育志也是地方志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研究者可通过对其编纂历程、注释方式、文字校勘、编年与专题结构关系等分析地方志书写的规律与问题。此外,随着文本分析、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利用该 PDF 版本进行全文识别、文本挖掘,也具备潜在价值。
不可忽略的是,该志书作为地方教育研究的基础资料,也可能填补地方文史研究中的空白。比如地区名师、小学教材、水灾对学校影响、战争年代学校临时停办或迁移、师生走向记录等,这些细节往往难以从宏观史著中获取。该志书所提供的详实教育记录正好成为重要补充。
使用方法与潜在局限
对于一般读者或研究者而言,使用该 PDF 版本首先要确认其扫描质量与可读性。有时扫描件可能因原稿损坏、印刷斑驳、折痕、注释重叠等原因导致文字不清或脱页。在阅读前应先检查目录页、前言页、校勘说明页,以了解是否存在缺页、错页或修补痕迹。
其次,该 PDF 若为扫描版,通常不具备文字识别(OCR)或全文检索功能。用户若需全文检索、关键字定位,则需手动 OCR 识别或借助第三方软件。识别效果可能受扫描质量、文字字体、版式复杂性影响,故识别后的校对工作尤为重要。
再者,在引用或使用该志书时应注意校勘与版本问题。该 PDF 可能未经严格校勘,存在印刷错误、排版错号、注释错位等。研究者应对照其他史料、档案或原志书影印本进行比对,以避免因错误引发研究误差。
此外,版权与使用许可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局限。尽管部分平台提供下载服务,但并不代表该 PDF 属于公开领域,读者在适用范围、转载引用等方面应谨慎遵守版权规定。若用于公开出版、学术发表,应取得合法授权或注明出处。
最后,该志书虽覆盖时间跨度广,但其写作视角、选材取舍、资料完整性仍可能存在局限。某些时期(如战乱、迁徙、档案缺失期)可能资料稀疏;某些专题(如女性教育、地方少数民族教育、非正规教育)可能未作详尽论述。使用时需结合其他地方志、档案素材、口述资料等加以校补。
总结:
“锦州市教育志 1840-1985 PDF电子版”作为地方教育志资源,在版本流通、结构内容、学术价值、使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特征。通过网络下载平台的收录与流通,该志书成为较易获取的教育史资料;其结构设计兼具编年与专题、总论与校志,使得教育历史既有时间脉络也有专题聚焦;它在地方教育史研究、东北历史研究、全国教育志体系比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扫描质量、文字识别、校勘与版权等方面的局限,需要用户谨慎对待与校正。总体来看,该 PDF 版本志书是研究锦州教育历史的一个重要入口和基础资源,需要配以辅助资料和批判态度使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