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_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 》
【作者】:杨时逢著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
【时间】:1969
【页数】:上下册 1904
【ISBN】:
总说明
一.字体及标点符号条例
二.语音符号及名词
1.辅音表
2.复合辅音
3.元音图
4.增加符号
5.调号
6.高元音或半元音问题
7.洪细尖团的观念
8.音位跟变值音位
9.国音
三.音韵概念
1.音韵系统
2.声母
3.韵母
4.声调
四.调查程序
1.调查点
2.发音人
3.笔记
4.音档
五.调查点及地名表
分地报告 卷一
分地报告说明
一.昆明
二.富民
三.罗次
四.呈贡
五.安宁
六.禄丰
七.元谋
八.广通
九.牟定
一○.镇南
一一.弥渡
一二.楚雄
一三.双柏
一四.易门
一五.昆阳
一六.晋宁
一七.征江
一八.嵩明
一九.宜良
二○.路南
二一.华宁
二二.江川
二三.玉溪
二四.通海
二五.河西
二六.峨山
二七.新平
二八.元江
二九.墨江
三○.宁洱
三一.思茅
三二.澜沧
三三.缅宁
三四.建水
三五.个旧
三六.屏边
三七.蒙自
三八.开远
三九.弥勒
四○.泸西
四一.陆良
四二.马龙
四三.曲靖
四四.沾益
四五.会泽
四六.巧家
四七.宣威
四八.平彝
四九.罗平
五○.师宗
五一.邱北
五二.文山
五三.马关
五四.西畴
五五.广南
五六.富宁
五七.永胜
五八.华坪
五九.大理
六○.凤仪
六一.蒙化
六二.漾濞
六三.永平
六四.云龙
六五.洱源
六六.剑川
六七.鹤庆
六八.邓川
六九.宾川
七○.祥云
七一.盐丰
七二.姚安
七三.大姚
七四.永仁
七五.盐兴
七六.武定
七七.禄劝
七八.寻甸
七九.石屏
八○.维西
八一.保山
八二.昌宁
八三.顺宁
八四.云县
八五.景东
八六.镇沅
八七.景谷
八八.双江
八九.镇康
九○.龙陵
九一.潞西
九二.陇川
九三.腾冲
九四.兰坪
九五.丽江
九六.昭通
九七.大关
九八.永善
九九.绥江
一○○.盐津
一○一.镇雄
综合报告 卷二
甲.综合材料
一.狐假虎威故事
二.极常用词表
乙.云南特点及概说
一.分析特点表
二.分区概说
· 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_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_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汉语部分)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涉及对云南地区汉语方言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该报告的内容,详细探讨了云南方言的语言特点、调查方法、地区差异及其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报告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方言的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云南方言的文化认同及保护的思考。云南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其方言的多样性展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云南方言的语言学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1、云南方言的语言特点
云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首先,在音韵方面,云南方言往往会有较为显著的音调变化,尤其是在声调上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不同地区的方言可能在音韵上呈现出地方性特征,如云南西部与东部的方言声调差异较为明显。其次,云南方言的词汇也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某些词汇在普通话中不存在,或者用法和意义有所不同。最后,云南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标准汉语有些微差异,例如在句式结构和语气词的使用上,常常出现地方特色的表达。
云南方言的音韵系统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声调部分。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均有六个或七个声调,有些地区的声调细分更为复杂,这与普通话的四声体系相比,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音韵变化。这种多声调系统不仅影响了方言的发音,也影响了语音识别和听力的难度。此外,某些方言的音节结构较为独特,音节内部的辅音、元音搭配和声调调值与普通话都有较大不同,反映了云南方言深厚的地域特色。
在词汇方面,云南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某些地方的方言中,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并未被广泛采用,而是使用更为古老的词语。这些词汇的存在,不仅为我们研究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提供了重要线索。除此之外,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对方言词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尤其是在东南部与边远地区,方言的词汇中常包含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痕迹。
2、云南方言的调查方法
云南方言的调查报告采用了系统的语言学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听力调查、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的第一步是选择样本地区,确保涵盖云南省内的主要方言区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研究人员记录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言词汇、语法及发音方式。其次,调查人员会通过多轮访谈和交流,深入了解方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数据。
为了全面记录云南方言的特征,调查团队还采用了现代语音学的设备对方言进行精确的音频记录和分析。通过录音设备,研究人员能够捕捉到语音中的细微差异,进行声音的对比和分类。这种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使得云南方言的音韵数据得到了较为详细的呈现。此外,调查报告还结合了现代语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各类方言的语音、语法进行量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云南方言的语言特点。
在问卷调查方面,调查团队还设计了多个关于方言词汇、语法结构和语音特征的问题,要求当地居民根据日常语言使用情况填写问卷。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收集到大量的方言数据,尤其是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获得的数据,有助于分析方言变化的趋势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方法,报告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云南方言的现状。
3、云南方言的地区差异
云南省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导致了方言的极大差异。云南的方言主要可以分为滇西方言、滇东方言、滇南方言等几大区域,且每个区域内又有不同的地方方言。在滇西地区,由于山脉的阻隔,这一地区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存在较大的差异,音调高低起伏,发音较为尖锐。滇东地区则较为接近普通话,方言的发音和语法较为规范,通行程度较广。而滇南方言则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词汇和发音方式上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除了地理差异外,云南方言的地区差异还与民族构成密切相关。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汉族与彝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接触和融合,使得不同方言中包含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成分。例如,滇西地区的彝族语言影响了当地的汉语方言,滇南地区的傣族语言对当地方言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云南方言的表达,也使得方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点。
云南的方言差异还体现在日常交流的细节上。例如,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发音或不同的语义。在滇东地区,“吃饭”一词可能发音清晰标准,而在滇西地区,“吃饭”的发音就可能会带有更加复杂的音调变化。这样的差异,不仅使得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也体现了方言在不同地区的独特性。
4、云南方言的文化意义
云南方言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云南,方言不仅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还与当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方言的多样性反映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尤其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中,方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传统的歌谣、谚语和故事都是通过方言口耳相传的。云南的民间艺术,如戏曲、舞蹈等,也常常借助方言来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方言中蕴含的地方特色,往往能够在这些文化形式中得以体现,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云南的方言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使用普通话,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措施,对方言进行系统的记录和研究,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
总结:
通过对“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汉语部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云南方言在语言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云南方言的多样性不仅为研究汉语方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了解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尽管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了方言的逐步消失,但方言依旧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加强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总的来说,云南方言的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的价值,更具文化研究的意义。它是了解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措施的实施,云南方言将继续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