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史 1909-1948》_解学诗,张克良编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鞍钢史 1909-1948》
【作者】:解学诗,张克良编
【出版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时间】:1984
【页数】:464
【ISBN】:15062·4157
第一章 日本帝国主义染指鞍山铁矿
一、鞍山地区悠久的冶铁史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目录
(二)数十亿吨的铁矿矿藏
(三)悠久的冶铁史
二、帝国主义插足鞍山铁矿
(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满铁会社的设立
(二)木户非法探矿
1.铁石山
3.大孤山
2.西鞍山、东鞍山
4.樱桃园
5.关门山、白家堡子、一担山、新关门山
6.小岭子
7.弓长岭
三、清和公司夺取矿权未逞
(一)清和公司是满铁的一支别动队
(二)窃取矿权的阴谋破产
四、满铁直接出面攫取矿权
(一)结束对市原源次郎的幕后操纵
(二)决计直接向奉天都督张锡銮攫取矿权
五、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法(1939年5月
(三)中国拟议实行铁矿国有拒不受理申请
(一)“二十一条”与《矿业条例》
第二章 假合办的“振兴公司”
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攫得鞍山矿权
(二)满铁第二次申请矿权
(三)于冲汉其人
(四)农商部的“格外通融”
(五)用金表进行收买
二、振兴公司与满铁是异名同体
(一)农商部颁发矿照
(二)振兴公司及所辖采矿总局的内幕
(三)合办合同是一纸空文
(四)于冲汉保证不过问经营
三、大肆收买土地不断扩张矿区
(一)“收买”矿区土地
(二)非法收买矿区外民有地
(三)愚弄中国当局占地筑路
(四)扩占白家堡子等三矿区
(五)攫取火连寨等地石灰石矿
(六)大规模窃取海、盖一带菱镁矿
四、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和假合办的危机
(一)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侵略者霸占土地
(二)东京陵等十七村人民联合上诉
(三)于冲汉与满铁的关系日趋微妙复杂
(四)满铁着手策划于冲汉的继承人问题
(五)1930年末的一次谈判
一、鞍山制铁所的设立
(一)战争与日本钢铁政策
第三章鞍山制铁所的变迁
(二)日本政府批准设立鞍山制铁所
(三)“先办个小制铁所”
(四)厂址的选定
(五)首山水源地的选定
二、大量收买工厂用地,非法行使行政权
(一)张作霖为侵略者大开绿灯
(二)制铁所用地成了满铁附属地的组成部分
(三)非法行使行政权
三、连续数年的“惨淡经营”
(一)“第一期建设计划”的实施
(二)严重的经营危机
(三)引进美国资本与技术的计划流产
四、贫矿处理问题的解决
(一)梅根常三郎发明“还原焙烧炉”
(二)选矿厂的建设
(三)日军部叫嚣扩大掠夺鞍山钢铁资源
(四)从1926年起年产生铁20万吨
五、整顿措施与扩建计划
(一)固定资产削价和煤价运费降低
(二)获得日本政府的钢铁补助费
(三)修建三号高炉
六、在朝鲜筹建制钢所的工作搁浅
(一)炼钢计划的拟定
(二)改在新义州另建昭和制钢所
(三)新义州建厂活动停止
(一)鞍山矿区
一、采矿与选矿
第四章生产与管理
(二)采矿技术设备与液氧爆破
(三)矿石的产销
(四)选矿厂
二、高炉技术状况与生铁的产销
(一)一、二号高炉
(二)三号高炉
(三)生铁的生产
(四)鞍山生铁大部分运往日本
三、焦炭和副产品的生产
(一)炼焦厂的设备与生产
(二)副产品的生产
四、水电和运输
(一)供水设施
(三)耐火材料和矿渣砖的生产
(二)发电所及其设备
(三)运输状况
五、科学实验与经营管理
(一)制铁所研究部
(二)鞍山铁钢会及其《杂志》
(三)制铁所的管理体制
(四)生产管理的特点
一、利用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
(一)矿工的招募与雇用
第五章鞍钢第一代矿山工人和钢铁工人
(二)制铁所工人的主要来源
(三)职工构成
二、劳务管理制度
(一)铁矿中的把头制度
(二)炼铁工人的劳务管理
(三)培养佣员的徒弟制度
三、工人状况
(一)中国工人工资为日本工人工资的五分之一
1.矿工工资
2.临时工工资
3.佣员工资
(二)提薪制度与工资换算方法
(三)只靠工资无法度日
(四)“把中国社会的缩影搬到宿舍区”
(五)长达十小时以上的繁重劳役
(六)触目惊心的矿山惨案
(一)东北工人运动的兴起
四、工人罢工斗争的起伏发展
(二)二十年代鞍山工人的罢工斗争
(三)日本工人及其反剥削斗争
第六章 “九·一八”事变后昭和制钢所的设立
一、伪满经济统制政策与昭和制钢所
(一)“九·一八”事变与经济统制政策
(二)昭和制钢所的设立
二、吞并振兴公司和弓长岭铁矿
(一)关东军的“满洲制铁业合并计划”
(二)彻底吞并振兴公司
(三)侵吞弓长岭铁矿
三、铁钢连续作业的实现
(一)炼钢计划——第一、二期增产计划概要
(二)炼钢方法与炼钢设备
(三)轧钢设备
(四)四号高炉与第二、三选矿厂
(五)热能管理与研究所
(六)1936~1937年钢铁生产水平
四、 “卫星厂”的建立和钢材生产体系的形成
(一)亚铅镀株式会社
(二)鞍山钢材株式会社
(三)满洲住友钢管株式会社
(四)株式会社满洲钢辊制作所
(五)日满钢管株式会社
(六)满洲久保田铸铁管株式会社
(七)株式会社满洲铸钢所
(八)伪满钢材生产体系初步形成
第七章庞大的战时钢铁掠夺计划
一、昭和制钢所划归满业系统
(一)满洲重工业会社的成立
(二)昭和制钢所划归满业
(三)昭和制钢所成为伪满特殊法人
二、钢铁掠夺计划概要
(一)伪满“产业五年计划”中的钢铁掠夺计划
(二)昭和制钢所第三期增产计划
(三)第四期增产计划
(四)第五、六期增产计划
三、掠夺计划落空大半
(一)炼钢和选矿等扩建工程一拖再拖
(二)第五、六期增产计划停止执行
(三)外汇困难,转向依靠日本设备
(四)1941年前后的生产能力
四、钢铁生产出现严重困难
(一)加紧对弓长岭等处富矿的掠夺
(二)粒铁工厂建设计划大半落空
(三)从1939年起钢铁生产形势急剧恶化
(四)五年计划的失败
(一)战时紧急经济措施
第八章伪满末期钢铁工业的挣扎与崩溃
一、战时紧急经济政策与满洲制铁会社
(二)伪满第二个“产业五年计划”
(三)满洲制铁会社的成立
二、加紧掠夺钢铁资源的应急措施
(一)1942~1943年的昭和制钢所
(二)本溪湖煤铁公司增产计划的破产
(三)掠夺东边道钢铁资源的计划及其变动
三、竭力向日本供应生铁和钢坯
(一)伪满末期东北钢铁工业的概貌
1.生铁
2.钢
3.特殊钢
4.钢材
(二)伪满时期东北钢铁生产结构的殖民地性质
(三)向日本运送大量生铁和钢坯
(四)日益强化钢铁销售统制
四、钢铁生产全面崩溃
(一)1944年初生产陷入严重危机
(二)轰炸与迁厂
(三)钢铁生产一落千丈
第九章九万钢铁、矿山工人的苦难
一、工人队伍急剧扩大
(一)继续实行就地招募的方针
(二)建立所谓“国内”招募基地
(三)强制征集劳动力和大量使用“特殊工人”
(四)九万余人的庞大职工队伍
(五)培训职工的各种设施
1.青年学校
3.进修生讲习会
2.技术员养成所
6.实科教习所
4.临时工作工养成所
5.研修讲习会
7.实技训练所
二、劳务管理制度日益严酷
(一)臃肿庞大的劳务部门
(二)雇用与解雇
(三)所谓的《服务须知》
(四)惩与奖
(五)残暴的监工制度
(六)矿工的包工作业
三、法西斯高压统治
(一)劳动挺身队和努力前进会
(二)鞍山的警宪机构和制钢所的特务室
(三)罪恶的矫正辅导院
(四)对“特殊工人”的残酷迫害
四、苦难的生活
1.1935年前后
(一)实际工资水平急剧下降
2.1940~1941年
(二)挣扎在饥饿线上
(三)“要想吃饭就得拿命换”
五、鞍钢工人坚持反抗与斗争
(一)中国共产党关怀鞍钢工人的革命斗争
(二)破坏生产,毁坏机器
(三)罢工、越狱、暴动
第十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鞍钢
一、伪满洲国覆灭,国民党抢占鞍山
(一)十四年殖民统治土崩瓦解
(二)鞍山初次解放
(三)国民党占领鞍山
(一)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接收鞍钢
二、国民党时期的鞍钢
(二)日籍职工的留用与遣送
(三)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成立
三、修复计划的破产
(一)日本投降后鞍钢遭受严重破坏
(二)虚妄的修复计划
(三)1946~1948年的生产概况
(四)靠变卖资产维持残局
四、 “二·一九”鞍山解放,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关闭
(一)国民党对鞍山人民的统治
(二)人民的革命斗争
(三)国民党负隅顽抗
(四)“二·一九”鞍山解放
(五)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关闭
一、矿业条例第四条(1914年3月11日)
附录
二、矿业条例施行细则第七条(1914年3月
31日)
三、核办日本臣民在南满洲办矿案须知(1915年9月)
四、中日合办辽阳、海城县下鞍山站一带铁
矿合同
日 敕令第121号)
六、株武会社昭和制钢所章程(1939年6月
20日)
七、昭和制钢所组织机构一览表(1939年4月1日)
八、满洲制铁株式会社法(1944年2月29日)
九、满洲制铁株式会社的机构(1944年)
十、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组织系统
(1946年10月1日)
大事年表
年号对照表
· 《鞍钢史 1909-1948》_解学诗,张克良编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鞍钢史 1909-1948》_解学诗,张克良编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entity[“book”,”鞍钢史 1909-1948年”,0]》由 entity[“people”,”解学诗”,0] 主编、entity[“people”,”张克良”,0] 编纂,于1984 年由 entity[“organization”,”冶金工业出版社”,0] 出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 entity[“organization”,”鞍山钢铁公司”,0] 从1909 年创立至1948 年发展历程的权威史料性著作。全书不仅详细纪录了从清末、日据、满洲国时期直到国共内战前夕鞍山钢铁产业的发展轨迹,还揭示了帝国主义掠夺、民族资本积累、工人阶层变迁、工业化雏形形成等多重维度。它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缩影,更是东北地区地方工业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清晰看到鞍钢及其所在区域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的角色与演变,还可反思在时代洪流中产业、地域、民族与劳工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从书籍的编撰背景、内容结构、史料价值以及现实启示四个方面,对这部著作进行逐一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透视“鞍钢”以及东北工业化过程的多维视野。
一、编撰背景浅析
首先,从时代背景看,此书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1984 年出版时,中国正在逐步恢复和反思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尤其是东北地区在工业化方面的历史地位。该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
其次,从地域背景而言,鞍山钢铁曾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工业基地的重要节点。将其从1909 年起至1948 年止的发展历程提炼成专著,不仅具备地方志意义,也具备产业史意义。
第三,从编撰者来看,解学诗与张克良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其立足于第一手档案、工业统计与地方志资料,对鞍钢发展做了系统梳理。这使得本书在编撰背景上既有地方自觉,也有国家工业史研究视角。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本书的问世填补了国内有关鞍山钢铁早期历史研究的空白。此前虽有零散论述,但缺少一部较为完整、系统、资料详实的专书——因此它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内容结构解析
在内容结构方面,本书按时间顺序展开,从1909 年鞍山地区钢铁产业的萌芽,到1948 年国共内战前夕的变迁,全书呈现清晰的时间脉络。此种编排有助于读者从产业起源、发展、变革、转型四个阶段去把握鞍钢的整体演变。
此外,本书还穿插技术发展、管理制度、劳工变迁以及外部环境(如日据、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等专题,使结构更具层次感。例如,它不仅叙述了高炉、炼钢、采矿等硬件设施的发展,还分析了工人队伍变迁、社会结构转型等“软”因素。
再者,书中设有图版、数据表、年度统计、档案摘录等辅助内容,使结构既有纪传体叙述,也兼具资料体、统计体的特征。这种结构安排,有效提升了可读性与学术性。
最后,本书尾部还附有参考文献、档案出处贡献说明等,这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同时也体现了编者对史料严谨性的追求。
三、史料价值体现
首先,此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对鞍山钢铁公司1909-1948 年间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详实还原。从原始建矿、设备引进、人员构成、技术演进一直到抗战时期及内战时期的产业变迁,本书为研究中国近代重工业奠定重要史料基础。 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3
其次,从劳工与社会角度来看,书中记录了钢矿工人的生活状态、工厂管理制度、制度变革、劳资关系等。这部分内容在中国工业化早期史研究中,往往易被忽略,因此该书在劳工社会史研究中具有独特贡献。
第三,从东北地区工业化视角而言,鞍山作为重工业基地,其历史发展与东北区域经济、资源开发、帝国主义侵略、日本殖民时期的工业体系构建具有紧密联系。书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鞍山钢铁资源的叙述,也为理解东北工业化的被动与主动两面提供了证据。 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此外,对技术史、设备演变、管理体制、企业所有制变迁的记录,使这本书对于工业史、公司史、技术史研究者具有长久参考价值。它不止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产业志”。
四、现实启示与研究意义
从现实启示来看,回顾鞍山钢铁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重工业基地的兴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劳动者权益的变迁等,都在鞍钢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其次,对于地方志研究而言,《鞍钢史》提醒我们:地方工业史不可忽视,其不仅是一个城市或一个产业的记忆,更是一种区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对地方志研究人员来说,这书是一个范本。
再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对传统重工业基地而言,理解历史、把握未来尤为重要。鞍山曾经的辉煌,也蕴含了今日转型的映照。由此,我们可从中汲取经验,例如资源依赖、产业升级、工人技能转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最后,从学术研究角度,《鞍钢史》提供了可进一步发掘的立足点。其所述资料可以衔接更多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研究,例如移民、城市化、劳动迁移、民族融合、技术革新等。这本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起点”。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看到《鞍钢史 1909-1948年》不仅是一部聚焦鞍山钢铁公司自身发展的专业著作,更是东北地区乃至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其编撰背景彰显历史关键性,其内容结构严谨、层次丰富,其史料价值广泛且深入,其现实启示则贯穿历史与当下。
总的来说,无论是对研究中国工业化、东北地区经济史、企业发展史还是地方志体系,这本书都值得认真阅读与反思。它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产业与地域、时代与个体之间的关联。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