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6.14GB
文件格式:pdf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分册目录
第一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一) 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二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二)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三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三)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四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四)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五册:
[民国]续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五)朱庆澜修,梁鼎芬纂。民国五年(1916)修,广东通志局稿本。
第六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一)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七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二)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八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三)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九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四)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五)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一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六)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二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七)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三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八)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四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九)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五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六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一)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七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二) 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八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三)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十九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四)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二十册
[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不分卷(十五)邹鲁修,温廷敬等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广东通志馆稿本
第二十一册
[光绪]仁化乡土志 (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
[光绪]连山乡土志 (清)卢泽润撰。清光绪年间抄本。
[民国] 连县志七卷(卷一至卷四)韩建勋、伍岳嵩修,何诗迪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第二十二册
[民国] 连县志七卷(卷五至卷七)韩建勋、伍岳嵩修,何诗迪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油印本。
[民国] 南澳县志未成稿 章潜龙修、杨世泽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稿本。
第二十三册
[光绪] 南海乡土志(清)佚名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道光]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道光十三年(1833)抄本。
[清末]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清末抄本。
[民国] 龙江志略四卷 (清)儒林书院纂,民国抄本。
第二十四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一)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五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二)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六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三)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第二十七册
[民国] 鹤山县志未成稿十八篇 (四) 宋森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稿本。
[宣统] 新宁乡土地理二卷 (清)雷泽普撰,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光绪] 梅菉赋志不分卷 (清)黄炉修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
第二十八册
[光绪] 梅菉志稿八卷 (清)梁兆硻撰,光绪二十八年(1902)稿本。
第二十九册
[民国] 电白县新志稿十卷 邵桐孙等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第三十册
[乾隆] 和平县志八卷 (清)曹鹏翊、徐廷芳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第三十一册
[民国] 惠阳县志 张友仁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民国]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征二卷 (卷一至卷十三) 曾枢修,凌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第三十二册
[民国] 和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征二卷 (卷十四至卷二十) 曾枢修,凌开蔚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第三十三册
[康熙] 永安县次志十七卷 (清)张进菉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民国] 陆丰县乡土志 黄墨园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民国] 西阳乡志二十二卷 梅州西阳修志局修纂,民国三十五年(1946)油印本。
第三十四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一至卷六)(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第三十五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七至卷十一)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第三十六册
[乾隆] 嘉应州志十二卷(卷十二) (清)王之正纂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道光] 镇平县志九卷 又名石窟一征 (清)黄钊撰,光绪六年(1880)刊本。
第三十七册
[嘉庆] 大埔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卷一至卷十五) (清)洪先焘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第三十八册
[嘉庆] 大埔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卷十六至卷十八) (清)洪先焘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
第三十九册
[康熙] ] 长乐县志八卷 (清)孙蕙修,孔元祚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第四十册
[民国] 兴宁县乡土志 罗献修纂修,清抄本。
[光绪] 广宁县乡土志(清)伍梅、龚炳章纂,清光绪年间刻本。
[道光] 开建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余瀚修,馀楷纂,清同治元年(1862)抄本。
第四十一册
[民国] 延川县新志不分卷 民国抄本。
[民国] 陕西栒邑县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造呈新志材料不分卷 民国栒邑县行政公署撰,民国十七年(1928)修,抄本。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 (卷一至卷十一上)(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5)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第四十二册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卷十一下贞烈至卷十三第85叶)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第四十三册
[乾隆] 衡山县志十四卷(卷十三第86叶至卷十四)清德贵纂修,锺光序续修,清乾隆十年(1746)修,三十九年(1774)续修刻本。
[民国] 西林县志不分卷 佚名撰,民国抄本。
[民国] 通河县全县乡土略志 通河县政府编,民国十八年(1929)修,民国抄本。
[道光] 芷江县志六十四卷首一卷(卷一至卷六)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四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七至卷十六) 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五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十七至卷四十七)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第四十六册
[道光] 芷江县六十四卷首一卷(卷四十八至卷六十四) 清胡礼箴修,黄凯纂,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将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46册)pdf电子版”进行详细分析。方志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献。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稀见方志丛刊”则是该领域中的重要藏品。这些方志不只是历史资料,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系列方志丛刊的价值、历史背景、电子版的优势以及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全方位介绍这些方志的独特性与研究意义。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方志丛刊的历史背景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包含了广东省内外多个地方的方志文献,体现了广东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些方志大多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很多属于“稀见”或“绝版”类型,是对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志的收集与保护,特别是在近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大量珍贵的地方志档案和资料。这些方志的出版、整理和保存,不仅有助于地方史学的研究,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独特窗口。
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稀见方志丛刊”中,收录的方志大多来源于清朝、民国时期以及早期的地方志文献。这些方志原本是印刷较少、传播有限的历史文献。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方志已无从寻觅,成为历史的遗失品。因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其独特的收藏和整理方式,将这些稀缺的方志保存下来,使得它们得以重新呈现给现代的学者和公众。
方志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成果,它们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结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广东地区的方志,尤其是广州、珠江三角洲、岭南文化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能够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广东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2、稀见方志丛刊的内容价值与学术研究意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稀见方志丛刊”之所以被称为珍贵文献,首先因为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这些方志不仅记录了地方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人口变迁,还详细记载了地方的民俗、文化习惯、名胜古迹、土特产、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对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次,这些方志对于地名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也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例如,通过研究这些方志中对地方地名的记载,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的地方发展脉络,探讨名称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此外,方志中的人物传记、乡土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是研究广东地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
对于中国地方志的研究者而言,这些“稀见方志”无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视角。它们有助于弥补现代史学研究中对地方史的关注不足,通过回溯地方历史,揭示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变迁的规律,推动地方史学、文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3、电子版的优势与传播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化存储和传播已经成为传统文献保存和利用的主流方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稀见方志丛刊”通过PDF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发布,极大地提升了其传播范围和使用便利性。数字化文献不仅便于保存,还能突破地域的限制,使得全球的学者、研究者、文化爱好者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这些珍贵的资料。
在传统的纸质方志中,由于印刷技术、纸张质量等因素的限制,这些资料往往难以长期保存。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原版方志因磨损、褪色、纸质破损等原因,已经无法继续使用。而电子版方志则通过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避免了这些物理上的问题,确保了文献的长久保存。同时,电子版的便捷搜索功能,使得查找资料变得更加高效,研究者能够迅速定位到所需要的具体内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电子版方志的另一大优势是,它使得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得以共享。学术界、图书馆及个人读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这些方志资料,推动了知识的共享与传承。这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方志丛刊对地方历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不仅是珍贵的文献资源,更是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推动力。方志作为地方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量的地方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帮助研究者从地方的角度揭示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方志,研究者可以更加细致地探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地方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趋势等课题。
这些方志对地方学术研究的推动,不仅体现在历史的记载上,还表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广东省的岭南文化、广州的商贸历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等,都在方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些方志的发布使得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源流与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广东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基础。
方志丛刊的发布,使得地方历史学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不再仅仅依赖单一的史书或档案,方志的加入让他们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加丰富和细致的历史结论。这对于提升地方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
总的来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稀见方志丛刊”不仅是地方历史文献的瑰宝,更是推动地方历史研究的动力源泉。电子版的发布,打破了传统文献在保存和传播上的局限,使得这些珍贵的方志能够更广泛地服务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以及历史教育。对于广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学术界而言,这一丛刊的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这一系列方志的学习与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地方历史与文化的脉络,也为当代人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历史视野。这些方志将继续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推动着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不断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