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政和县水利志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努力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记事立足部门,兼顾行业,详今略古,统合古今,力求较为全面地记叙和反映政和县水利事业发展过程和治水业绩,重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纂人员:颜伦琴
编纂单位:政和县水利局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ISBN:978-7-80238-541-2
· 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政和县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水资源大县,其水利建设历程丰富且具有典型意义。《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政和县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涵盖了水利工程建设、防洪排涝、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该版本不仅详尽介绍了历史沿革和现有水利设施,还重点分析了水利管理体制和技术进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全面的数据和翔实的文字材料,展现了政和县水利事业在保障农业灌溉、防洪安全和水环境治理中的关键地位。文章围绕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水利管理体系、防洪与抗旱措施以及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政和县水利发展的特色与成效,为今后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政和县的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涵盖了大型水库、中小型水利枢纽、渠道和灌溉系统等多种设施。2009版水利志系统地梳理了主要水利工程的分布、规模及功能,反映出政和县在水资源调配上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
该县水库群在防洪和供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枢纽水库的科学管理下,实现了雨洪调节和灌溉保障的双重目标。多年来,水库改造与维护工程不断推进,使得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和效率显著提升。
此外,政和县的灌溉系统覆盖了大部分耕地,采用了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利工程的持续完善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详细介绍了政和县水利管理体制的演变和现状。县级水利部门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水利管理网络,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
水利管理体制还包括水权管理、用水监测和水价机制等关键环节。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和技术保障,政和县逐步实现了水资源的有序管理和公平分配,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公众参与和水利信息公开也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和县积极推动水利科普和群众监督,提高了社会对水利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增强了水利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防洪与抗旱措施发展
政和县地处山区,水文条件复杂,防洪和抗旱工作尤为重要。水利志中详细记录了多项防洪工程建设,如堤坝加固、排水系统完善及洪水预警机制等,极大地减少了洪灾造成的损失。
抗旱方面,政和县引进和推广了多种节水和蓄水技术,有效缓解了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建设蓄水池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稳定供应。
此外,政和县还加强了防洪抗旱的科研和培训工作,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害防范水平,体现出科学防灾与人防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和县水利志特别强调了水生态保护与水利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和湿地保护项目,政和县有效维护了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利建设过程中,注重减少对自然水体和生物栖息地的影响,推行绿色水利工程理念,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同时,政和县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推动水利事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保障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
总结:
《政和县水利志 2009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政和县水利事业的建设成就与管理经验,体现了该县在水利工程建设、防洪抗旱、管理体制完善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该水利志不仅为研究区域水利发展提供了翔实资料,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科学规划提供了坚实依据。
未来,政和县将继续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成熟的管理体系,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