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彦淖尔市旧志两种:清《五原厅志略》;民国《临河县志》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巴彦淖尔市旧志两种:清《五原厅志略》;民国《临河县志》
内容简介: 清《五原厅志略》和民国《临河县志》,是巴彦淖尔市1949年前仅有的两部以当时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五原厅志略》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时任五原厅同知姚学镜(浙江省归安县人。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主修,全书4万余字,设舆地志、建置志、纪事志、祥异志、德音志、封建志、职官志、兵志、食志、风俗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等,详尽记载五原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开巴彦淖尔市地方志先河,资料价值颇高。《临河县志》面世于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由王文墀(曾任临河设治局局长)编撰。全书8万余字,设图、表、纪略、事略、杂记等,记述临河县的地舆、城邑、建置、山川要隘、垦务、地方保卫、赋税、水利、教育、商业、交通、兵防、风土习俗、农林业、矿产、古迹、慈善等状况。
编纂人员:詹耀中
编纂单位:巴彦淖尔市旧志整理委员会
出版时间:2010年
出版单位: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675-587-5/Z·275
· 巴彦淖尔市旧志两种:清《五原厅志略》;民国《临河县志》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巴彦淖尔市旧志两种:清《五原厅志略》;民国《临河县志》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巴彦淖尔地区清代《五原厅志略》与民国《临河县志》两部旧志为中心,从成书背景、文献结构、史料价值及区域文化意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文章首先概述两志的编纂缘起,指出其在清朝边防体系与民国地方行政调整中的独特背景;其次解析两志在体例、取材及叙事方式上的差异;再进一步阐释两志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态及民俗等多领域记录中的史料价值;最后结合巴彦淖尔地区的历史变迁,论述两志在区域文化传承、地方认同构建及学术研究应用中的长远意义。文章旨在以系统、深入且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这两部旧志的独特价值,为理解巴彦淖尔地区历史文化脉络提供参考。
1、成书背景与时代语境概述
清代《五原厅志略》成书于边疆防务逐步稳固的时期,其编纂深受清廷在河套地区实施军屯与移民政策的影响。该志所反映的社会景象,不仅包含地理形势,更折射出清政府在西北布局的战略意图。
与之相比,民国《临河县志》成书背景更偏向地方行政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民国时期政治格局复杂,地方志的编修多由地方绅士、县署文员和知识分子主导,其关注点从王朝控制转向地方发展和社会秩序维护。
时代环境的差异,使两部旧志虽然同为巴彦淖尔地区地方志,却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导向:前者重在“固边与治河”,后者侧重“民生与行政”。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横跨两代制度文化的珍贵史源。
2、文献体例与内容结构比较
《五原厅志略》体例偏简,体现出清代早期边疆志书的“志略”特征,多以条目式记录实情。其结构以地理、水利、军政为主,内容强调河套地区河防治理、营堡分布及屯田制度。
《临河县志》则采取更为成熟的地方志体例,包括建置、山川、人物、艺文等多门类。其章卷结构清晰,兼具政务记录、社会调查与文化汇编的特点,更接近现代地方志的范式。
通过对两志体例的比较,可以看到地方志编纂理念从“政务统计”向“全面百科”转变的过程。两志之间的结构差异不仅是文献形式变化的体现,也是时代文化与学术传统发展的缩影。
3、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
在地理与生态方面,两志对河套地区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皆有记录,尤其对黄河河道的变迁、堤坝修筑和农田灌溉系统有详细描述。这些资料为研究河套平原生态史及水利史提供了具参考价值的依据。
在社会经济方面,《五原厅志略》反映了清代边疆屯田经济的规模与运行模式,而《临河县志》则记录了民国时期农牧业结构、商品贸易与手工业状况,为研究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横向比较的材料。
在文化民族方面,两志均涉及蒙古族、汉族及其他族群的社会生活与习俗,其中《临河县志》对民俗节令、乡规民约的记录更为详尽,为巴彦淖尔地区民族关系和文化互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4、区域历史与文化价值延展
从区域历史角度看,两志承接了巴彦淖尔地区自清入主河套以来的重大变迁脉络,展示了由边境军事重地向农耕与牧业并重的综合区域发展过程。这种历史过渡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上,也显现在生态与社会结构中。
作为文化遗产,两志是当地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记录的地名沿革、宗教活动、人物传记等内容,使后人得以复原区域文化的生成逻辑。通过阅读旧志,可看到地方社会在不同朝代中的自我认知与文化表达方式。
在现代研究价值上,两志为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及农业史研究提供了跨学科资料。尤其在地方志编修重振的当下,旧志更成为研究者对照、校勘与扩展新时代地方志的重要基底。
总结:
回顾《五原厅志略》与《临河县志》,两部旧志不仅记录了巴彦淖尔从清至民国的百年沧桑,更呈现了区域历史从边防军事到民生治理的脉络延伸。它们以不同的视角、体例与内容,构建起河套地区丰富而多元的历史图景,是研究地方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凭证。
无论从史料价值、文化意义还是学术用途来看,这两部旧志都展现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在当代区域文化建设背景下,重新审视并活化这些文献,将为传承地方文化、深化历史研究和塑造区域认同提供持续动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