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茶叶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安化县茶叶志》
内容简介: 一、安化县茶叶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实事求是地记述县内茶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二、本志由概述、专章及大事记组成。概述总摄全书,专章包括沿革、茶叶经济、茶类演变、茶区状况、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科教文化及机构共九章。
编纂人员:廖奇伟
编纂单位:湖南省安化县农业局
目录
封面
安化县茶叶志
图片
《安化县茶叶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人员
审稿人员
序(之一)
序(之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产茶沿革
第二章 茶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章 茶类演变
第四章 茶区状况
第五章 茶树栽培
第六章 茶叶加工
第七章 茶叶贸易
第八章 茶叶科教与文化
第九章 组织机构
大事记
后记
版权页
· 安化县茶叶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安化县茶叶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安化县茶叶历史、地理、种植、制作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志书,是湖南地方茶业文献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精细的描述,全景展现了安化县茶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历程。文章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与种植环境、制茶技艺与文化传承、经济影响与社会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深入剖析该志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志书内容的回顾与评析,不仅可以窥见安化黑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能感受到地方志在文化传承与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分析,展现安化茶叶的历史底蕴与产业精神,为现代茶业发展提供文化与史实参考。
1、安化茶叶的历史沿革与文化根源
安化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志书记载,安化地处雪峰山脉东麓,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为茶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早在唐代,安化茶便列入“贡品之列”,其黑茶独具的色泽与风味成为皇家饮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对这一时期的史料进行了整理,为研究中国贡茶制度与地方特产提供了珍贵依据。
明清时期,安化黑茶声名鹊起,成为“湘茶北运”的重要节点。志书详细记载了“茶马古道”对安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茶叶不仅是商品,更是中原与西南边疆贸易往来的纽带。安化茶的文化意义由此超越了饮品本身,成为民族交融与区域互通的重要象征。
进入近现代,安化茶经历了由盛转衰再至复兴的曲折历程。志书中所列的“民国茶政”与“建国后茶业改制”两大章节,记录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的互动,展现了安化茶人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坚韧与智慧。这一历史脉络不仅揭示了产业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地方精神的坚守。
2、自然环境与茶叶生态的独特优势
《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将安化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与土壤结构作为茶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加以系统阐述。安化地处北纬28°至29°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5℃,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这样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志书对安化县的土壤类型作了详细分类,指出黄壤与紫色页岩土最适合黑茶生长。这些土壤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使得安化茶汤色泽油润、香气馥郁,形成“黑如漆、明如镜、香如松烟”的独特品质。生态环境的天然优势与人文智慧的结合,使得安化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茶叶产区之一。
此外,志书中还对安化茶园的分布进行了详实记载,如高城、渠江、羊角山、梅山等地的茶园布局,既体现了地域生态差异,也反映了茶农因地制宜的栽培经验。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安化茶业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
3、制茶技艺与工艺传承的深厚底蕴
制茶技艺是安化茶文化的灵魂所在。《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对黑茶制作工艺的每一道环节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压制与陈化等步骤。尤其是“渥堆发酵”工艺的记录,为研究黑茶特有的“后发酵”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志书中指出,安化黑茶制作讲究“火候、湿度、堆温”三者平衡,这种技艺需要经验丰富的茶师凭感觉与经验掌控,被誉为“非文字的技艺”。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是一种生产技能,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与精神延续。志书通过记录技艺细节,成功将口述传统转化为文字文献,具有重要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专门设有“名茶篇”,收录了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等代表性产品的制作工艺及品质特征。通过对这些经典茶品的系统介绍,志书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历史轨迹,也为后世茶业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标准与范式。
4、茶业经济与社会影响的深度解析
《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不仅是一部农业志书,更是一部经济史书。书中全面统计了茶叶产量、出口量、贸易渠道、税收比例等经济数据,揭示了安化茶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安化黑茶外销苏联、中亚与非洲,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书分析指出,茶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手工业、金融业的同步进步。安化县境内的“茶叶合作社”“制茶厂”“运输队”构成了早期的茶业经济网络,这种产业链条模式为后来的乡镇企业提供了成功范本。安化茶业的兴盛,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振兴与社会结构变革。
社会层面上,志书也反映了茶业对民生的深远影响。茶农收入的提高促进了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改善,茶文化活动的兴起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安化茶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种塑造社会形态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
总结:
《安化县茶叶志(1990年版)》以地方志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价值的文献宝库。它不仅系统呈现了安化茶叶的起源、发展与变革,也通过详实的记录体现了地方文化与产业精神的共生关系。从历史沿革到技艺传承,从自然生态到经济影响,志书以多维度视角构建了一幅完整的“茶叶图景”。
通过研读这部志书,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安化黑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它不仅是一段产业史,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与精神象征。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安化茶的辉煌时,这部1990年的志书依旧闪烁着时代智慧的光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