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
内容简介: 一、《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 1949~2004)》是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编印的公报性质的大型资料工具书。其宗旨是系统记述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含原绵阳县、绵阳[县级]市、绵阳市市中区、绵阳市涪城区[计划]统计局,下同)的工作历程及各方面的重要情况。
编纂人员:刘永年
编纂单位: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内容时限:1949-2004
目录
封面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图片
序
凡例
概述
涪城统计精神
涪城统计工作方针
涪城统计工作思路
目录
第一章 大事概览
第二章 1949年以前原绵阳县的统计机构与人员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涪城区统计局的机构与人员
第四章 国家基本统计制度
第五章 2002年机构改革后涪城区统计局的工作职责、领导人姓名、分工、内设机构、工作流程
第六章 由统计局主办的十三次国情国力普查
第七章 涪城区统计局主办的辖区内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第八章 涪城区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编辑与出版
第九章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历年文书档案全宗保管情况
第十章 历届统计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任职及变动情况资料
第十一章 1985年至2004年城乡人民生活情况
第十二章 区统计局(区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市级以上)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名录
第十三章 1992年9月国务院、省、市政府决定绵阳市中区分为涪城区、游仙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第十四章 1996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涪城区分出绵阳市高新区的数据
第十五章 2001年涪城市委、市政府决定涪城区划分出市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后的区情
第十六章 2005年4月市委、市政府调整四个园区管理体制后的涪城区属统计新口径区情一览
第十七章 2001年实行属地辖区统计体制改革及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重要文件
第十八章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编印有关的重要文件、资料摘编附录
编后记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编辑部成员名单
版权页
·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2006年版)》为中心,对其内容结构、史料价值、经济社会描绘方式及编纂特色进行系统梳理。文章首先概述统计志在记述涪城区历史变迁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对区域经济结构、人口变动、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程的完整记录。随后从文献体系构成、历史阶段特征、统计方法与资料来源、区域经济社会图景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每一部分都旨在呈现统计志作为地方统计史志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多维度阐述,本文力求使读者充分理解该统计志的资料严谨性与历史厚重感,并展示其对研究绵阳地方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作用。文末结合统计志的整体精神与统计文化,总结其对区域认识、历史传承与政策研判的启示。
1、文献体系与结构设计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编排逻辑,以时间为序、以领域为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文献体系。全书分门别类地记录了建国以来涪城区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数据,形成横向全面、纵向贯通的统计框架。结构设计既考虑到专业统计的严谨性,又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连贯性,体现了编纂团队对材料组织的深厚功力。
在篇章设置上,统计志通常分为总论、分卷和专题三类内容,其中总论部分用于概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态势;分卷部分则按行业、部门和指标设立,详载各类数据;专题部分着重分析特殊时期或重点领域的发展变迁。这种多层级结构为研究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便于信息的定量与定性结合。
统计志的文献体系还体现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上。大量统计表格覆盖了几十年间的重要指标,使资料更具可读性与可分析性;而文字叙述则提供了背景解释与趋势分析,使数据不再孤立,形成可理解、可研究的知识体系。
2、历史阶段与社会变迁呈现
统计志将1949—2004年划分为若干重要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因政策变化、经济格局调整及社会结构转型而呈现不同特色。书中对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深化等关键节点均给出了翔实统计,为理解涪城区历史进程提供了时间坐标。通过数据的连续呈现,读者能直观观察到社会变迁的节奏与力度。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统计志通过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数量、外向型经济指标等数据,呈现出涪城区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多元经济体系转变的明显趋势。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地方经济活力的觉醒,也是制度变革带来的发展动力。统计志以客观数据为依托,使历史叙述更加可靠。
进入21世纪初,统计志对城镇化进程进行了系统记录。城市建筑面积的扩展、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均通过连续统计得以体现。这些数字不仅描绘了涪城区城市发展的规模,也揭示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结构乃至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
3、统计方法与资料来源分析
作为一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史志,其统计方法随时代演进不断更新。从1949年初期相对粗放的人工记录,到后期采用标准化统计体系与现代技术辅助,统计志忠实再现了统计制度自身的变迁。通过对方法演变的记载,统计志不仅是数据汇编,更是统计科学发展在地方层面的缩影。
资料来源方面,统计志广泛采用政府统计部门的原始数据、行业单位上报资料、专项普查结果以及地方档案馆文献。这种多渠道采集方式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也丰富了统计志的内容层次。尤其是通过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大规模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跨时期比较的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层面,统计志强调连续性、可比性和真实性,采用多种校核手段避免因制度变更造成的数据断裂或误差。编辑团队在处理历史数据时,还适当补充解释性文字,对统计口径变化、数据缺失原因及其影响进行说明,使读者在理解数据时具备必要的背景知识。
4、区域经济社会图景构建
统计志通过系统的数据呈现构建了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图景。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的演变、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还是服务业体系的成熟,都在连续统计指标中得以清晰表达。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数字所显示的趋势与转折具体呈现。
人口与社会事业的统计内容同样丰富,为研究区域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依据。教育资源配置、医疗机构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等指标揭示了公共服务的演进。人口年龄结构、迁移规模、生育水平等数据则有助于理解社会动力与发展压力。
同时,统计志还体现了区域特色产业的成长轨迹,例如制造业集群扩展、科技产业布局、商业网点升级等内容。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看到涪城区在绵阳乃至四川省范围内的功能定位与竞争优势。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细致呈现,共同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立体化图谱。
总结:
《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志(1949—2004)》不仅记录了一段地区发展的历史,更以严谨的统计方式构建了一个可研究、可对比、可追溯的知识体系。它以数据为纽带,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社会变迁串联起来,为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区域发展评估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料,也成为地方史志体系中极具价值的一部作品。
通过对其文献结构、统计方法、历史呈现以及区域图景的分析,可以看到该统计志在内容深度、材料广度及专业严谨性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它既展现了地方统计工作的历史脉络,也反映出区域文明的成长轨迹,是理解涪城区发展整体面貌的重要参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